近日,广州市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揭晓,南沙区凤举湖、洪奇沥水道、蕉门水道和沙湾水道(与番禺区联合申报)位列其中。截至目前,广州累计评选出6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南沙区以9个案例的亮眼成绩,继续领跑全市。
作为珠江口的“生态明珠”,南沙坐拥江海交汇的天然禀赋——河网如织的水系肌理、红树林密布的湿地生态、潮汐往复的独特水文,为美丽河湖建设奠定了自然基底。
从蕉门河的粼粼波光到上横沥的潮起潮落,从蕉门水道的舟楫相接到沙湾水道的古韵悠悠,9条河湖交织成“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鲜活图景。9条河湖9种风情,每一汪碧水都藏着南沙的生长密码。快来为家门口这些流淌的“生态诗篇”点赞!见证南沙以水为脉书写的绿色发展答卷。
点赞这些流淌的“生态诗篇”!(可多选) 蕉门河 上横沥 凤起湖 凫洲水道 濠涌—东涌湖 蕉门水道 凤举湖 洪奇沥水道 沙湾水道 提交
9条水系勾勒南沙水城密码
蕉门河:城市客厅的华丽转变
依托原生植物体系与碧道系统,以植物、湿地、园路、构筑物等构建公园景观体系,为周边社区提供休闲绿道、游乐园和雨水花园,成功打造都市型高标准休闲观光风情带,实现从“城市伤疤”到“城市客厅”的完美转变。
上横沥:治水新标杆的典范
通过生态修复与碧道建设,重塑“水清岸绿景美”风貌,同步构建高标准防洪体系,融合文化元素创新水文化体验,形成“亲水宜居、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都市型休闲游憩空间,树立治水新标杆。
凤起湖:废地焕新颜的见证
昔日的废弃采石矿坑“变身”凤起湖,城市“废地”成为生态“宝地”,建成大海绵调蓄水体,与蕉门河、坦尾涌、鬼横涌互联互通,提升片区的水系韧性,有力保障水安全与水生态,营造人、水、城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
凫洲水道:滨海休闲景观带
作为南沙河涌入海“一线通道”,依托蕉门水道与狮子洋、伶仃洋交汇的东西向水道,建成7.4公里的凫洲碧道超级堤,被誉为“南沙的情侣路”。以人文景观、城市功能区为特色,打造兼具浪漫氛围与休闲功能的都市滨海景观带。
濠涌—东涌湖:拆违整治的示范标杆
通过河涌拆违及打通巡河通道工作,成为拆违整治示范性河涌;同步推进两岸景观提升,塑造“水清岸绿、景美质优”的生态圈,助力东涌镇打造特色名镇新名片,让河涌成为串联城乡的生态纽带。
蕉门水道:湾区战略水道的多元赋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生态—城市”三位一体的战略性水道,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系统治理,叠加文化推广,打造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区,形成展示疍家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廊道,实现生态与人文共生。
凤举湖:采石坑的生态文化蝶变
由老旧采石场深坑改造而成,南沙区以“河湖连通,以水定城”理念为指引,让昔日矿坑实现“从无到有”的活水滋养、“从涝到蓄”的海绵化转型。融合文化、旅游等元素后,湖区成为集景观欣赏、特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洪奇沥水道:江海门户的文旅融合样本
作为珠江入海河流之一,通过机制创新筑牢水环境保护网,提升治理效能。依托沿线资源构建“一轴、两段、多节点”景观结构,以9.2公里碧道串联周边资源并融入当地文化,激活沿线旅游经济,成为江海门户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沙湾水道:千年水脉的乡愁记忆
西起顺德水道与紫坭河交汇处,东至南沙区小虎山,全长32公里,是广州市南部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千年流淌间,孕育了沙湾古镇、宝墨园等人文地标,催生了双皮奶、鱼皮角等特色美食,既是沿岸居民的生活保障,也是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
系统治水绘就水生态新格局
近年来,南沙区以系统性治水理念推进河湖生态治理,通过机制创新、生态恢复、文化赋能、多元发力,构建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新格局。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下称“南沙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沙区通过推进水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强化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为美丽河湖创建筑牢生态根基;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推动水岸经济带建设,深挖河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水文化品牌。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南沙分局深入摸排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基础信息,全面展现南沙水生态优势、水经济潜力与水文化底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到2027年,全国美丽河湖建成率将达到40%左右。目前,南沙区的蕉门水道、虎门水道、沙湾水道和洪奇沥水道四条河湖已列入国家级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
南沙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沙区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抢占建设先机,继续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经济为翼,深化美丽河湖建设,让清澈水系成为大家共享的生态福利与生活诗意,为美丽广州、美丽中国贡献南沙力量。
撰文:梁诗婷
股票金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